丁新豹博士作關於客家人的形成、發展及拓殖的文化演講
為了隆重慶祝泰國客家總會大廈落成慶祝典禮,客總邀請了香港客賢丁新豹博士主講的專題客家文化講座,於10月11日下午在泰京拍喃三路蒙天大酒店4樓大廳隆重舉行,題為客家人的形成、發展與拓殖。主席台就座的有大會主席鄧幹勳、執行主席巫碧珠、泰國客家文藝會會長廖梅林、泰國客家文藝會執行主席陳晉環博士。蒞臨出席貴賓有:泰華九屬僑團首長、八客家社團的正副首長、內地客家會館理事長或代表、及本總會的理事會同仁、客總大廈贊助人等三百餘人。
是日下午四時,客家文化講座舉行,首先恭請鄧幹勳理事長致歡迎詞:值此客總大廈落成揭幕典禮之際,非常榮幸地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香港大學文學院榮譽助理教授丁新豹博士主講客家文化講座,講述有關客家人形成、發展與拓殖的話題,謹代表泰國客家總會全體理事會同仁暨全體全泰客家鄉親對丁博士的蒞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提起丁博士,相信认识的人並不多,如果提起泰華知名的文化僑領、客屬總會先輩丁家駿的令公子,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丁博士除了主講客家文化講座外,明天還要在客總大廈落成揭幕大典上向詩琳通公主殿下呈獻1000萬銖善款,並贊助客家建築大廈經費100萬銖。丁博士學識淵博,還是一位成功的學者,同時繼承和發揚其先父丁家駿老先生樂善好施的精神。謹祝今天舉行的文化講座圓滿成功!
接下來由泰國客家文藝會廖梅林會長簡介主講嘉賓。今天客總特別敦請泰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丁家駿老先生的令公子丁新豹博士來舉行專題文化講座,讓泰國的客家鄉親深入了解客家人的形成、發展與拓殖,這是非常難得的。關於客家先民南遷歷史的書籍在各大書店可以買到,內容大同小異,都是因為避亂,保存生命和財產安全而被迫不斷南遷,最後因為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於是向南洋群島發展。如:印尼華僑中出現了張弼士這樣的世界級工商奇才的實業家,創辦了張裕名酒,至今張裕名酒的仍飄香在中國及世界各大市場,這是客家人的驕傲。隨著交通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勤勞勇敢的客家人走上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有這些大家可以從丁博士的講座中得到了解,期望丁博士今後能抽出寶貴時間,多來泰國向客家鄉親演講。
丁新豹博士舉行客家文化講座,開門見山提出客家話是客家人最重要的標誌。首先丁博士提出客家人的定義,客家先民來自中原,主要來自江淮地區,歷史上因動亂數次南遷,聚居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地方,與當地的畬族經過一千多年的通婚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部分,丁博士從衣、食、住、語言、信仰各方面來論述,客家人地處山區,艱苦勞動大行其道,幹農活時戴笠麻防止太陽曬,客家婦女一般不纏足,飲食比較咸、肥;客家人以宗族聚居,民居有土樓和圍龍屋,土樓主要是防衛功能;圍龍屋正中是祠堂,前面有半月形池塘,講究風水,也可以救火。客家人愛唱山歌,人死後實行拾骨二次葬。
客家先民原居地是黃河與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南遷歷史大的有五次:第一次是西晉永嘉之亂,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亂、第三次是唐末黃巢動亂、第四次是北宋因金兵入侵、第五次是蒙古人進入中原建立元朝;客家先民為了避亂,不得不沿河流,向氣候較好、土地肥沃的南方遷移,最後聚居在廣東東北、江西南部、福建西南的三省交界處,形成將客家話的客家族群。客家民系的形成,並不是從中原地區遷到南方的漢人都是客家人,漢人跟珠三角地區的越族融合形成講廣東話的廣府人、而客家先民跟當地畬族融合後,在南宋時期形成客家人,客家話混合了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閩粵土著話,居住在山區,以農耕為主,經濟不發達。
因為地理環境山多田少的因素及人口激增,客家人先後在清朝初年遷移居四川、,俗稱“”湖廣填四川”;清朝從鄭成功手中收復台灣後,大量客家人遷移台灣、廣西、海南等地;十九世紀中葉客家人移入廣府地區,受到當地人的排斥,期間發生最重要的事件是土客之爭,引起衝突前後達十二年之久。同時客家人向南洋群島遷移,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被迫跟外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造成廣大人民生活艱苦,加上太平天國起義失敗,許多客家人為了生存,南渡馬來亞、婆羅洲、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在歷史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客家人有葉亚莱、羅芳伯、謝樞泗、胡文虎、張弼士等。
為了讓泰國客家鄉親更好了解丁新豹博士講座的內容,最後泰國客家文藝會執行會長陳晉環博士使用泰文複述其中重點內容,極為深邃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