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泰國客屬商會之前身為「華瀛公會」,創立於1910年,迄今已有96年之歷史。本會成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中期、及近期。初期:在前清(公元1909年至10年),清末民初年代由於當時東洋貨物開始向南洋開闢市場。由當時辦日本商品入口之客屬商業鉅子:廖錦波、溫福源、鍾幼家、廖耀初、鍾雨春、廖桂芬、熊道南等先賢所組織,故取名為「華瀛公會」,顧名思義,即華僑與日本作商業上之聯繫之會館。租辦公處於泰國首都曼谷觀音亭巷。1934年向泰國政府申請註冊,獲批准而成合法僑團。由1934年至1936年間日本侵略中國,各界華僑熱愛祖國,支持祖國抗戰到底,紛紛起來抵制日本貨,但「華瀛公會」之會務仍繼續保持下去。 中期: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向盟軍投降,工商業與僑團等均紛紛有了復甦,本會隨之將原來組織拓展,徵召各行業之鉅子為會員。會址遷至曼谷是里猜第1巷。後因會員日增,感會所過於狹窄,對會務推展不足應用,逐於1967年10月向朱拉隆功大學承租(曼谷拍南四路「三養區」端丹巷)2間樓宇為會址。開幕之日,嘉賓盈庭,極一時之盛。是屆理事會第12屆,由熊德麟先賢擔任理事長,副理事長陳喜卿先賢、薜孚臥鄉賢。 自第13屆起至19屆陳喜卿先賢出任理事長。任內將「公會」之名稱改為「商會」。秉持已定之宗旨,推廣而執行名項會務。前後組團訪問了泰國南、北及中部大都市之客家會館,聯絡感情,促進鄉誼。繼之率團赴星馬一帶考察商業並作友好訪問當地之友會與僑(鄉)賢,促進國際貿易和聯繫鄉情友誼。 溯自首屆至第19屆理事長擔任理事長者計有:熊道南、廖真威、黃慎夫、黃偉君、熊德麟、陳喜卿等先賢。 近期:第20至22屆由鄧樹勳鄉賢出掌理事長。接任後,鑑於會所尚無適當及美觀的會議廳,乃,集資整修,將2樓整修為堂皇舒適的冷氣大會議廳。1988年中,原址朱拉隆功大學短丹巷一帶全部樓宇被收回改建。為此,本會不得不另尋新址,即召開理事會議討論對策,決議由理事同仁分頭物色新會址,最後由副理事長葉偉康介紹位於曼谷石龍軍路第80巷門牌84之65至66號之4層樓宇一連2間,鄧樹勳理事長遂即召開理事會議,並率同理事們同往視察,理事們咸認為是適合之會址,因樓宇外觀堂皇,建築堅固而美觀,交通四通八達,停車方便,價格每間泰幣85萬銖。 鄧樹勳理事長首擎義旗,樂助泰幣50萬銖。全體理事、會員鄉親均不願落人後,不旋踵間,即籌集到300餘萬銖,如此,購宇與裝修之一切經費獲順利解決,總計購入會所樓宇及裝修費,共耗資3白餘萬銖。一座美侖美奐、永恆之會館便屹立于湄河之濱,並於1989年5月29日遷進新址。為配合潮流之需及會務之擴充發展,經理事會議議決再將「華瀛商會」改為「泰國客屬商會」。更名之後,「泰國中華總商會」便邀請加入其轄下各行業公會,鄧樹勳理事長榮任該商會執行副主任。 自祖國開放之後,吾會對家鄉之經濟、文化、社會公益亦做出多項貢獻。諸如,1984年在梅州「人境盧」捐獻愛國詩人黃公度「漢白玉」雕像供遊人瞻仰。1985年邀請梅縣地區為數15人之經濟考察團來泰國考察,首次邀請梅縣山歌劇團來泰演出。在梅州體育中心興建「泰國客屬商會」紀念館及捐資建造「千佛塔」、「華僑博物館」、「僑辦辦公大樓」、「泰國客屬商會醫院」等。並在歷次泰國或中國之天然災禍亦有參加捐款救災行列。 本會故理事長鄧樹勳先生德高望重,領導有方,自華瀛商會第22、23屆至客屬商會第1至8屆理事會,連續20年蟬聯10屆理事長之職,貢獻卓越,不幸在任內辭世,由鄧幹勳暫代。
|
|
| |
 | |
|
|
|
| | | |
|
|